南京栖霞区一街道暖心服务居家隔离的外国人,被专门报道出来后,遭到网友们的大量批评、嘲讽。老胡仔细看了报道,我认为,那个街道本身没有做错。处在居家隔离中的人都是很困难、不适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如果一个街道有余力把这种关心做得更加到位些,这是基层治理的正面表现。
问题出在报道的聚焦角度上,它确实制造了一种照顾好外国人值得特殊称道的语境,刺激了舆论场上围绕外国人是否实际享受了所谓“超国民待遇”的敏感神经。这和上海一社区“英国女婿”实现居家隔离那件本来符合规定的事情被单挑出来报道引起公众不满,其舆论逻辑都是一样的。
是的,我们的社会上存在对外国人更加关注,也经常给他们更多一些照顾的情况。老胡认为这当中汇集了人们的两层心理,其一是中国人就是热情好客,加上外国人的数量总体上不太多,人们会天然地更关注他们在身边的存在,也会情不自禁地多照顾他们一些。其二是中国人还不太自信,一些地方的基层工作者有点怕老外,有“外事无小事”的老观念,担心老外不高兴会找麻烦,所以就对老外也多照顾了些。当前国人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一些地方未能善待基层百姓的情况与外国人受到照顾的报道逐渐在舆论场的集体心理中形成了对比暗示。所以反对优待外国人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任何外国人受优待或疑似受到不合理优待的信息都会被扫描出来,并被口诛笔伐。
老胡没有仔细探究、比对这个报道中的具体细节,我相信,舆论场上公众心理的那些暗示真实、普遍。尊重这些心理暗示,与它们和谐相处,是所有涉外讨论必须高度注意的方向。
至于中国社会该怎么样对待外国人,我认为这个问题会在现实中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磨合。时代在变,中国的国家地位在变,中国人在世界财富链条上的位置在变,世界反过来对中国人的态度同样在重塑,这些都会影响我们怎么样在国内对待外国人,以及怎么样讲述与国内老外有关的那些故事。
外国人不能够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中外人士应当权利平等,在防控问题上尤其要如此,比如丹麦外交官家属居家隔离期间出门遛狗,决不能允许;另外我们应当热情对待、帮助在华人生地不熟的外国人;我们还要防范外国人当中的坏人,在涉外领域严格执法。这些原则将会在这样的反复磨合中构建起彼此的恰当关系。我相信中国人会逐渐形成针对外国人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让外国人的话题逐渐失去敏感,我们也不会再做针对外国人要“不卑不亢”的强调。无论一个外国人受到了特殊照顾还是正常权利受到损害,我们的讨论都会不再关注事件当中的“外国人”元素,而会更多鼓励权利体系的尽量完善,无论服务落到谁的头上,都多多益善。
本文地址:http://02408.com/p-huxijinwaiguorenbunengouzaizhongguoxiangshouchaoguomindaiyu.html